編輯推薦:★ 從遠古時代到20世紀,一次輕鬆愉快的日本藝術旅程
★ 250余幅珍貴的精美彩圖,近距離感受日本藝術脆弱敏感的詩意氣息
★ 面對中國和西方海嘯般的文化影響,日本如何保持自己的藝術特色?
★ 藝術史界的“搗蛋鬼”徐小虎,用愛與感受探尋日本藝術的本質,歌頌瞬間乍現的美感
內容簡介:本書以時間為脈絡,介紹日本藝術從遠古時代到20世紀末的發展歷程,為初學者傳遞日本之“美”。尤具特色的是,作者參照廣闊的中、西文化背景,重點關注日本各個時代*具創新意義的藝術,以此展現日本藝術精神的寬度和彈性。全書文字輕鬆曉暢,並配有250幅珍貴的插圖。
作者簡介:徐小虎(Joan Stanley-Baker),1934年生於南京,自幼成長於多語言及跨文化的環境。先後在美國班寧頓學院、普林斯頓大學研究中國藝術史,獲英國牛津大學博士學位。2004年從台南藝術大學退休,至今仍持續深入地研究、發掘、演講或授書畫專題討論課程。
徐小虎曾任職於美國、加拿大和中國臺灣的博物館、美術館與藝術中心。在日本時(1967—1971),她每週為《日本時報》(The Japan Times) 以筆名Jennifer S Byrd發表藝術評論專欄,也用其他的筆名在《讀賣新聞》寫書評、在《每日新聞》寫食評專欄。擔任英屬哥倫比亞維多利亞美術館的亞洲部主任期間(1975—1980),她負責督導該館以收藏日本文物為主的亞洲部門的典藏和演展空間之設計,並進行該館的日本和中國藏品研究,出版了數種完整的圖錄。
主要著作包括《日本美術史》、《南畫的形成:中國文人畫東傳日本研究》、《畫語錄:聽王季遷談中國書畫的筆墨》《被遺忘的真跡:吳鎮書畫重鑒》。
圖書目錄:自序
導 論
第一章 史前時代(西元前11 世紀—西元6世紀)
第二章 飛鳥和奈良時代(592—794)
第三章 平安時代(794—1185)
第四章 鐮倉和室町時代(1185—1573)
第五章 安土桃山和江戶時代(1573—1867)
第六章 近現代日本(1868—1964)
第七章 當代日本(1965年至今)
附錄一 日本的美學特徵:色彩與情緒
附錄二 日本書法的情緒化表達
章節試讀:法隆寺壁畫
重建的法隆寺金堂壁畫是白鳳晚期最壯麗的繪畫成就!壁畫高度超過3米,中央四幅寬2..5米,角落的八幅寬1.8米,這樣的壁畫相當稀少,當時一所寺院能有如此的裝飾,堪稱創舉(普通佛寺多以繪畫或織錦的立軸裝飾牆面)!重建的金堂完成於680—690年間,壁畫則完成於711年左右。在中國和朝鮮的移民後裔工匠之間,有一個匠人團體負責承制宮廷和寺廟裝潢工作。701年政府頒佈大寶律令,成立畫工司,隸屬內政部三位官員管理,曾有四位大師級畫家及六十位普通畫家居住在都城地區,還有一些私人畫家團體聚集于外省區,一旦有大型計畫時,後者要隨時應召到首都。這類官方的畫家組織後來也許形式和性質有所不同,然而在1868年明治維新之前都一直存在。
金堂壁畫的製作程式是,先在壁面上一層細白土,然後工匠用細紅線或黑線將印好的底稿點描好,再上色,紅色部分上朱砂、赭紅和鉛紅,黃色部分上赭土、一氧化鉛,綠色部分上孔雀石,藍色部分上石青。畫中人物豐滿、渾圓的造型和中國盛唐風格頗為類似,這一點可由642—698年間製作的敦煌壁畫得到證明。敦煌的人物通常身軀稍稍扭轉,使腹部以上和以下的身體分置在兩個不同的平面,站姿采兩腳歇站法,重心放在其中一腳,另一腳則微微提起,暗示其動態。金堂壁畫中最負盛名的應屬西壁阿彌陀樂園中的觀音像(圖2-20),線條順暢、穩健,流露十足的自信心。而且,深邃的眼眸依稀可見印度及和闐的文化影響,甚至可遠溯至古希臘的造型。整個表現和橘夫人佛龕門板上的線描菩薩非常相似,除了根據不同的底稿外,兩者顯然有傳承關係。我們可以想像,當金堂的裝飾工作完成之時,樂園的景象必定是充滿菩薩,天際佈滿虔誠的飛天,場面輝煌壯麗,感人目眩。所以當原先置於金堂的釋迦三尊像移入新建的金堂大廳時,一定顯得奇怪不搭調,只是今天看來都是古物了! |